文 / 二風?
來源 / 節點財經?
近日,據彭博社報道,貝恩資本正考慮出售其所持有的加拿大鵝(Canada Goose)股份的消息,令這一加拿大奢侈羽絨服品牌再次受到關注。
作為加拿大鵝的控股股東,貝恩資本陪伴加拿大鵝走過了12年的發展歷程。從最初注資擴張到推動上市,再到如今萌生退意,這背后既有私募基金典型的運作周期考量,也折射出加拿大鵝近年業績增長放緩、品牌光環褪色的現實。
圖源:加拿大鵝官微
在全球奢侈品消費降溫、中國市場熱度下滑的背景下,這位“羽絨服一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01 股東套現,12年合作緣何走到盡頭?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貝恩資本已與財務顧問合作,評估出售所持加拿大鵝股份的選項,目前僅處于初步探討階段,截至目前,加拿大鵝和貝恩資本方面均未對此置評。
公開資料顯示,貝恩資本早在2013年12月便收購了加拿大鵝約70%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并于2017年主導品牌在紐約和多倫多交易所同步上市。
通過雙層股權結構的安排,貝恩資本目前持有加拿大鵝60.5%的多重投票權股票(每股投票權為普通股的10倍),控制約55.5%的表決權。加拿大鵝創始人家族后代、現任董事長兼CEO丹尼·賴斯(Dani Reiss)則持有39.5%的多重投票權股,表決權約36.5%。
伴隨出售傳聞傳出,加拿大鵝股價連續兩日上漲,至約每股14美元——這一價位遠低于2018年峰值時超72美元的高點,公司對應市值約13.6億美元,距離高峰78億美元市值,已蒸發了逾64億美元。考慮到貝恩資本當初入股時公司估值僅約2.5億美元,這筆投資迄今已取得了數倍增值。
《節點財經》分析,貝恩資本對加拿大鵝持股已超過12年,遠超私募基金平均5-7年的持有周期。其間貝恩資本通過推動上市和股價高位時部分減持,已實現可觀回報。眼下選擇逢股價階段性回升“高位套現”,符合私募基金典型的退出邏輯。今年以來加拿大鵝股價累計上漲逾三成(盡管長期仍低于歷史高點),這或許也是貝恩選擇此時退出的誘因之一。
加拿大鵝未來增長的不確定性,或許也是貝恩資本撤出的另一原因。貝恩資本當年入主后,助力這家創立于1957年、多倫多小倉庫起家的小眾戶外御寒品牌,躍升為國際知名的奢侈時尚符號。
在貝恩支持下,加拿大鵝從原先每年200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銷售額發展到上市后市值最高達78億美元。同時,貝恩不僅注入資金,也推動了品牌高端化轉型,比如通過影視植入(如電影《后天》《國家寶藏》中的亮相)和贊助多倫多電影節等營銷。在渠道上,貝恩協助加拿大鵝從只有20款SKU拓展到逾200款商品,開拓電商并在全球開設旗艦店。
圖源:加拿大鵝官網
然而近五年來,加拿大鵝業績增速和股價表現都不盡如人意。自2017年上市后,公司營收增幅從20%以上逐年放緩,2025財年幾乎陷入停滯。面對增長瓶頸和奢侈品市場的不明朗前景,長期深度參與運營的貝恩資本選擇抽身,也在意料之中。
據彭博社透露,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指出,目前已有包括其他私募股權公司在內的潛在買家對加拿大鵝表現出初步興趣。
02 股價跌八成,高端羽絨神話破滅了嗎?
作為昔日資本市場的寵兒,加拿大鵝上市初期表現亮眼。2017年IPO之后,其股價曾一路攀升,至2018年飆至每股72美元高點,市值一度突破78億美元。
彼時,中國等市場消費熱潮高漲,投資者對這一主打高端羽絨服的品牌寄予厚望。但自2019年起,公司業績增速開始放慢,2022財年營收同比僅增長21.5%,2023財年增幅降至10.8%,2024財年進一步放緩至9.6%,到了2025財年幾乎停滯,僅同比微增1.1%。
增速下滑趨勢顯著,讓資本市場的熱情逐漸冷卻。加拿大鵝股價自高位一路震蕩下挫,近幾年長期在每股十幾美元徘徊,較峰值跌去逾80%。奢侈品行業分析師Lucas Wang對媒體指出:“當股東在寒冬來臨前拋售羽絨服股票,本身就是最明確的預警信號”。
《節點財經》分析,拖累業績的直接原因是全球奢侈品消費環境的逆轉。近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奢侈品市場增速放慢,高價非必需消費受到宏觀經濟和消費者信心影響而降溫,加拿大鵝在高速擴張數年后也遭遇需求飽和和增長瓶頸。
一系列客觀因素也進一步擠壓了其業績,比如全球貿易環境變化導致某些市場關稅上調、運營和原料成本攀升等。財報顯示,加拿大鵝約75%的產品仍堅持在加拿大本土制造,這一策略雖支撐了品牌高端形象,卻也令成本居高不下。
面對增長困境,加拿大鵝管理層近年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圖源:加拿大鵝官微
加拿大鵝正努力突破季節和品類局限,逐步從“一件羽絨服過冬”的單一產品線擴張為四季皆宜的生活方式品牌。近年來加拿大鵝收購了鞋履制造商Baffin和意大利奢華針織品工廠Paola,以豐富產品線至鞋靴和針織服飾領域。
在渠道方面,加拿大鵝顯著降低了對批發經銷的依賴,轉而加強直營門店和官方電商的布局。
截至2025財年末,加拿大鵝在全球共開設74家門店,DTC銷售如今占總收入約三分之二以上。
CEO丹尼·賴斯在最近的分析師電話會上坦言:“我們采取了重大措施提升零售能力,專注加強門店人員配置、優化庫存并改善到店體驗——這些舉措推動全年同店轉化率提升…我們改進了營銷和品牌策略,并成功管理了庫存,連續六個季度實現庫存同比下降,為未來幾年推出更多新品鋪平了道路。”
03 中國市場熄火,排隊神話為何終結?
中國市場曾是加拿大鵝全球增長的引擎之一。自2018年正式進入中國開設首店后,這款售價過萬的羽絨服迅速成為現象級單品,一度引發排隊搶購潮。
在消費社交媒體上,“上海加拿大鵝門店排隊3小時”“加拿大鵝賣斷貨”頻繁登上熱搜。中國消費者的瘋狂追捧下,加拿大鵝在華業績也節節攀升,即便在2022年疫情沖擊下,中國市場仍貢獻了亮眼增長,到2024財年(截至2024年3月),加拿大鵝在中國市場收入達到4.22億加元,同比大漲約47%。
然而隨著品牌熱度趨于常態,加上經營問題和聲譽受損因素交織,加拿大鵝在中國的增長出現裂縫。2025財年,加拿大鵝中國市場收入僅為4.27億加元,按人民幣計同比增長1%,若按固定匯率計算甚至出現1.7%的下滑,與上年近50%的增幅相比,幾乎陷入停滯。
圖源:加拿大鵝官微
目前加拿大鵝在大中華區共設約30家直營店,數量占全球門店總數近一半。高密度的布局并未帶來相應的銷量增長,“水土不服”可能是一個原因:加拿大鵝核心產品派克羽絨服在中國南方市場實用性有限,且風格款式相對單一,在注重時尚多樣性的年輕一代中吸引力減弱。
此外,本土高端羽絨服品牌近年快速崛起,波司登等國產品牌通過聯名設計、時裝周走秀等方式刷新形象,旗艦款定價已上探至數千元甚至破萬,與加拿大鵝的價格鴻溝顯著縮小。
據《節點財經》觀察,部分中國消費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國貨”或其它輕奢戶外品牌,一股新的潮流是所謂“戶外機能三件套”,年輕人以Lululemon瑜伽褲+始祖鳥沖鋒衣+Salomon運動鞋的低調專業搭配來替代傳統的奢侈羽絨服,這意味著加拿大鵝昔日作為身份象征的地位正被新的審美和消費趨勢所取代。
管理層也頻繁調整策略試圖挽回中國業務,過去四年里,加拿大鵝三換中國區總裁,公司聲明稱,此舉彰顯自2018年進入中國以來“持續強化本土團隊的決心”。但英國零售投資管理公司Hargreaves Lansdown認為,管理層動蕩反映了加拿大鵝在華發展戰略的不確定性,如何重塑品牌信任、找準本土消費者需求,仍是迫在眉睫的課題。
04 換股東=重生,加拿大鵝由誰接盤?
如果此次貝恩資本成功出售所持股份,對加拿大鵝而言可能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首先,在資本市場層面,控股股東變更也讓投資者無需再擔心大股東未來拋售所帶來的市場壓力,也提升了二級市場對加拿大鵝股票的信心。事實證明,出售消息傳出后加拿大鵝股價隨之小幅上揚,也印證了投資者對“換東家”持正面預期。
其次,新股東進入或為加拿大鵝注入新資源和戰略協同。如果接盤方是業內戰略投資者,加拿大鵝有望借助對方的品牌管理經驗、渠道網絡甚至供應鏈資源,加速自身轉型升級。如果買家是另一家私募基金,新的財務投資人可能愿意投入資金幫助加拿大鵝進一步全球擴張。
《節點財經》認為,要想扭轉業績頹勢,加拿大鵝還需作出幾點改變:
豐富產品矩陣,降低季節依賴。依賴單季高價羽絨服并非長久之計,加拿大鵝雖已拓展四季產品線,但新品類銷售占比仍然有限,未來需要投入更多設計和營銷資源,讓消費者擁有四季購買加拿大鵝的理由。
創新營銷方式,贏回年輕消費者。加拿大鵝若想重新“出圈”,必須投入創造力與“Z世代”對話,包括現象級快閃、沉浸展覽、社交媒體病毒傳播,或與潮流藝術家、游戲IP等跨界合作,推出限量款來制造話題。
深耕中國市場,本土團隊賦能。對于加拿大鵝來說,重振中國市場是扭轉全球頹勢的關鍵一環。中國市場高層需要迅速拿出有效策略,依據當地消費者喜好調整產品款式和庫存、以及制定符合本地習慣的售后服務政策等。
總之,在貝恩資本即將謝幕之際,加拿大鵝也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曾經的高速增長不再、市場競爭白熱化,令這只“鵝”深陷挑戰;但另一方面,通過股東更替帶來的轉機和自身策略調整,這只“鵝”仍有機會再度展翅。
未來加拿大鵝能否走出低谷,重塑奢侈品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還有待時間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新的資本方是誰,唯有保持對產品品質的堅守、對消費者需求的敏銳和對品牌長期價值的投入,加拿大鵝才能在奢侈羽絨服這一細分領域續寫新的故事。
*題圖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