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著奏樂接著舞!
1
繼續上市?
昨天剛寫完浙江國祥,結果人家就澄清了。
2023年10月10日,證券日報發文分別對三大爭議點作出了解釋。
第一,原上市公司系進行資產重組而非退市,不存在退市之后再上市的情形;第二,原上市公司置出的中央空調業務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屬于同一資產再次上市;第三,浙江國祥業務清晰,發行定價低于市場大多同類公司水平。
?
?
這樣看來,浙江國祥是符合上市標準的,事情的結果或許還是繼續上市。
最后一點雖然文章表示浙江國祥的發行價并不高,但出現資金超募,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公募機構定價的不合理之處,這也是網友們在評論中頻繁問起的。
根據公開資料,浙江國祥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剛剛突破2億,但按照IPO最終定價的68.07元/股,市盈率高達51倍。
而空調龍頭企業格力電器,公司動態市盈率僅為8倍,美的集團也僅為10倍左右。浙江國祥在招股書列出的可比公司盾安環境,其動態市盈率也僅為17倍左右。
浙江國祥這樣的定價結果,少不了公募機構的助推。
其中,以嘉實基金為代表的公募基金尤其賣力。
公告顯示,公募基金、社保基金、養老金等機構的報價中位數為74.14元/股,報價加權平均數為73.9641元/股,均高于最終確定的發行價69.07元/股。
?
?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此次報價最高的,是一只私募基金,給出了103.5元/股的價格。公募基金也不遑多讓,金鷹基金旗下17只產品,報出了92.52元/股的高價;浦銀安盛旗下產品報價也高達85.45元/股。
嘉實基金報價則是81.94元/股,還有富國基金報價80.75元/股,創金合信報價80元/股,申萬菱信基金報價79元/股,工銀瑞信基金、建信基金均報價78元/股,財通基金報價77.88元/股,還有東方基金、華寶基金、大成基金等等,均報出了遠超發行價的報價。
問題來了,這些基金為什么愿意給出那么高的報價?
2
高價打新
以往新股開盤價格一般都會比發行價要高,如果是在牛市,有的新股更是能連拉十多個漲停。
在這樣的共識下,申購即將上市的新債、新股,幾乎成了一種穩賺不賠的生意,這種操作一般被叫做“打新”。
那為什么這些機構愿意給出如此高的價格來打新呢?
根據公司研究室,2012年南方一家基金首席分析師點明了其中的關鍵:目前新股發行制度的拍賣式詢價模式,決定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個體理性行為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
當新股發行,如果機構想要參與打新,報價過低將喪失中標資格,所以機構一般會報出一個相對較高的價格以確保中標,于是,在眾多機構之間的博弈權衡下,高價打新幾乎成了一種潮流。
所以盡管浙江國祥的IPO飽受爭議,公司基本面也不算出色,但仍有無數機構對其趨之若鶩,并給出盡可能高的報價。
?
?
浙江國祥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9月26日(T-3日)15:00,共收到800家網下投資者管理的8732個配售對象的初步詢價報價信息,報價區間為7.8元/股-103.5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嘉實基金報出了81.94元/股,成為有效報價上限。雖然有29只產品因申購數量少于380萬股被“高價剔除”,但還有122只產品申購數量超過380萬股,為“有效報價”。
從嘉實基金的角度,報出更高的價格以確保中標,是符合游戲規則和自身需求的,并且堪堪保住了“有效報價”上限,算是非常幸運了,也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但是問題來了,現在的市場環境,“高價打新”現在依舊可以“躺賺”嗎?嘉實基金報出這么高的價格,誰來繼續接下去呢?這個價格真的合理嗎?新股上市后如果破發被套牢了,基民們又怎么辦?
3
打新盛事難再
實際上,機構對于打新的熱情已經出現轉變。
根據界面新聞,今年以來市場寬幅震蕩,再疊加全面注冊制的落地實施,新股破發率也在提升,“高價博弈入圍”的打新策略已經很難取得和當初差不多的收益了。
Wind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今年共有4850只公募基金產品參與了打新,獲配總金額達到460.5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024只,同比減少了3.46%;去年同期的獲配總金額為723.88億元,同比大減57.17%。
而在浙江國祥事件中,嘉實基金的報價十分惹眼,引起了不小的關注。
但如果繼續深究就能發現,高價打新,不過是嘉實基金在延用一貫的策略罷了。
早在2012年,嘉實基金就曾因為拿社保基金打新破發,遭到各界公開質疑。
?
?
另外,公司研究室還扒出,2011年以后,盡管新股頻頻破發,但由嘉實基金管理的社保406與社保504組合,并未回避破發風險,依然保持較高的打新頻率,甚至給出極高報價。
如今依舊熱衷于高價打新的嘉實基金,似乎很難給出令人足夠信服的理由,來相信它的選股水平了。
公募基金的產品主要靠基民買單,機構不能賺完管理費就不管基民的死活。
“一招鮮吃遍天”早就不如當初好使了,基民們的信任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依舊固守陳規只會被行業拋棄。
4
尾聲
嘉實基金作為1999年最早獲批成立的10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06年就成為國內首家資產管理規模突破千億的基金公司,也曾是毋庸置疑的“行業標桿”。
但近些年來,公司的選股水平卻遭到了質疑,此次在浙江國祥事件中,我們似乎也沒能看到嘉實基金新的改變。
在今年7月底,我們也曾探討過,嘉實基金是否掉隊了,如今看來,確實懸了。
當別的機構策略逐漸轉向研究優秀個股的時候,嘉實基金如果依舊沉迷于打新,不及時更新策略,遲早會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