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人們選擇了上香。
01
A股“寺廟”板塊爆了
這一屆的年輕人,把佛祖菩薩送上了漲停板。
5月的最后一天,四大佛教名山中的峨眉山A、九華旅游等紛紛封住漲停板。
?
昨天早盤,景點及旅游板塊繼續拉升,峨眉山A兩連板,九華旅游也觸及漲停板,長白山、天目湖、西藏旅游等跟漲。
?
這波寺廟股的暴漲不是突如其來的,是被年輕人的消費力給送上去的。
今年以來,年輕人突然一窩蜂涌進寺廟,小紅書上關于寺廟旅游的筆記高達44萬+篇。預訂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
“年輕人熱衷寺廟游”現象爆火,寺廟旅游成新關注熱點“佛系青年”、“瘋狂星期寺”等話題登上了熱搜。
?
顯然,寺廟游已成為年輕人最新的解壓方式。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90后選擇了上香。
在求人和求己之間,00后選擇了求佛。
在作為和作用之間,你選擇了作法。
在關系和體系之間,我選擇了佛系。
跟寺廟一起爆火的還有彩票站:
“我中一千萬的幾率比我賺一千萬的幾率要大得多!”
?
你以為的青年人新消費是:盲盒、球鞋、潮玩、手辦、電競……這些“燒錢”的項目。
實際上青年人的新消費:進寺廟上香,買彩票等著一夜暴富......
02
年輕人為何“擠爆”寺廟
之前,網上有一條被瘋傳的段子——
前陣子去雍和宮上香,某網友在茫茫人海中聽到這樣一段對話:
偏殿是什么菩薩?
是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菩薩。
?
隨著疫情的放開,“到寺廟拜拜”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
從杭州靈隱寺,北京雍和宮,再到衡山南岳大廟……邁入寺廟大門的年輕人仿佛進入一道結界,秉持著“心誠則靈”的準則,試圖通過以上香的方式,祈求遠離KPI的壓力和內卷的精神折磨。
從火熱的“寺廟游”,到電子木魚、塔羅占卜、療愈經濟也火了,統稱為賽博玄學。
5月22日,文殊菩薩圣誕日。“文殊菩薩”話題登上微博熱搜。一看評論,都是年輕人祈福的。
?
百度指數搜索欄,以“寺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從“年齡分布”中可以發現,20歲-39歲人群對“寺廟”的關注度最高。
?
這一屆年輕人為何會越來越偏好于這種“佛系”旅游?
本質上還是“太累了”。
記得之前“玻璃大王”曹德旺曾就制造業的用工問題有過評論:
“當下年輕人寧愿去做物業保安,寧愿去送外賣,也不愿意去工廠了,這是目前國內制造業的困境,年輕人不能老是去送外賣!”
為啥寧愿送外賣,也不愿意進廠呢?因為社會越進步,我們反而感覺活得越累,越沒盼頭。既然都沒盼頭,干脆選個自由一點的差事。
看著城市里一座座高樓大廈,抖音里小哥哥小姐姐一個個愛馬仕,蘭博基尼,是越來越有錢了。
可是,再一看自己的錢包,卻越來越癟了。
中國人骨子里是不怕勤快的,只怕很努力很努力的工作賺錢,依然不能過上還可以的生活。
且不說創業99%的人都失敗了,混職場打工,做夢要升職加薪的也大都幻滅了。
生意越來越難做,競爭壓力還越來越大。
等一切回過頭來看,幡然醒悟,自己4位數的工資早已高攀不起7位數的房價。
然而這種身心俱疲的狀態,恰好跟寺廟又非常對味。
自古以來,佛教被視為一種尋求心靈寧靜的方式。因此,寺廟成為了很多年輕人前往尋找內心寧靜的地方。在這些寺廟里,他們能夠聆聽佛教大師講解佛經,參與禪修和打坐,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放松。
此外,在寺廟里還有很多特色文化體驗項目,比如傳統茶道、佛教書法等,可以讓年輕人深入了解佛教文化,提高自我修養。
?
前段時間爆火的淄博燒烤,以及如今大行其道的寺廟經濟,背后能火出圈的邏輯是一致的——在消費降級的時候,一種便宜的解壓方式。
03
神佛背后的商業帝國
得年輕人者得天下,在年輕群體強勁消費力的加持下,許多寺廟也開啟了更多迎合年輕群體的商業探索,與擁抱寺廟游的年輕人進行“雙向奔赴”。
針對年輕人的喜好,不少寺廟也開始“推陳出新”,使這屆這屆年輕人愛上逛寺廟,拍照打卡、燒香祈福、買紀念品、做義工,樣樣不落。
然而,寺廟能夠在旅游界“一夜爆紅”,靠的不光是對年輕人喜好的把握,更是背后過硬的商業邏輯。
別的不說,單單房地產這一塊,他們就是地產界的“隱形大佬”。
?
在門票、信仰與旅游相關開發的基礎上,許多寺廟更是開啟了更多元化的商業化探索。
其中典型便是少林寺。
一個出家人,不專注于你的佛學修為,總是跟世俗社會打交道屬于不務正業,釋永信背負的惡名,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此。
論起佛學,釋永信確實不堪入流,但論起經營能力永信大和尚,就是佛教界的馬云。
記者:你1981年入寺時,少林什么樣?
釋永信:一片破敗,一共就十幾個和尚,9個是老人,靠28畝地過日子。
然而四十年過去,少林寺已橫跨文化、餐飲、藥品、服飾、出版、文娛、文旅、短視頻等多個領域。
?
產業鏈復雜到堪比娛樂巨頭“迪士尼”。
從商標來看,少林寺申請的商標已超過700個,其中包括方便食品、燈具、餐飲、住宿、飼料、珠寶、飲料等等。
不管吃的用的,高端的低端的,啥都干了。
?
就連海外市場,少林寺也不曾放過,相繼在美國紐約、休斯頓、洛杉磯以及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開設少林寺分院,賺得盆滿缽滿;據稱每年收入高達1000萬英鎊,吸金能力之強,可見一斑。
?
等到永信大和尚往生極樂那日,不知能不能稱他一聲:“無量資本佛”。
其實不光是少林寺,國內這些寺廟的資本思維一直很強。2009年,網傳少林寺即將“上市”,最終迫于輿論壓力而夭折。
但是佛門四大名山中,峨眉山早就在1997年以旅游公司的名義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九華山三次沖擊上市,最終于2015年上市。
?
2011年,杭州法門寺還曾想出“拍賣冠名權”的招數,盡管最終被主管部門叫停。
陜西省法門寺還搞起了戶外廣告經營、土地開發、溫泉租借等多種創收形式。上海玉佛寺成功投資“餓了么”被稱為“最懂投資的寺廟”。截止2022年,其投資項目達219個,成功率78.78%。
拋開其他因素,光從經營能力來看,國內能拼得過這些寺廟的景點還真不多。
所以在疫情放開后,這些寺廟也是旅游產業鏈上恢復速度最快的“企業”。以峨眉山為例,五一前三天,峨眉山的客流恢復至疫情前2019年的157%,1-4月恢復至140%+。
攜程上寺廟相關景區門票相關訂單量增長310%。
寺廟經濟的火爆僅僅是一個表面現象,背后是“功能價值”轉向“情緒價值”消費。
曾經是落寞、清凈的佛門。
今天是喧囂、世俗之所。
對這些寺廟來說,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佛祖不食人間煙火,但侍奉佛祖的人還是要吃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