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和產品結合,出海走向新階段。
整理 | 千葉
12月19日,由霞光智庫聯合新黃河、經濟觀察報舉辦的“WAVE2023 全球領航者大會”在北京舉辦。
面對新周期下的全球化,中國企業出海在2023年迎來爆發。出海已成為各行各業都在關注的新趨勢、新機遇。而過去數年,已經在海外深扎布局的企業,也逐漸成長為中企出海的“領航者”。它們的經驗、教訓和洞察,正是新一代中國出海企業最需要的營養。
出海日趨熱門,新一輪出海中企正在呈現出新的特征。從產品出海、技術出海到品牌出海,再到嘗試生態出海,出海形式越來越多元;從ToC為主到ToB興起,出海服務行業崛起,獲得資本青睞;從大企業出海為主到中小企業積極出海,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表現亮眼;數字科技屬性正在增強,技術出海初顯規模。
在本次大會主論壇的第四場圓桌討論環節中,四位嘉賓就“海外新格局下,數據創新賦能科技出?!痹掝},進行了深度探討。
本場圓桌由極客公園副總裁、GeekPark Global負責人方圓擔任主持人,嘉賓包括真格基金投資總監秦天一,思必馳董秘、CMO龍夢竹和融360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葉大清。
以下為圓桌實錄。
方圓: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中國公司在海外發展得非常好,像TikTok、Temu已經重塑了全球的消費范式,像物流公司極兔,在數字化方向上做得非常成功,今年也IPO了,市值也有千億。請(秦)天一聊一聊,真格怎么看出海大方向,尤其在產業層面有什么樣的變化?
秦天一:我從2018年開始比較系統性地看出海,包括但不限于跨境電商、物流、支付、SaaS以及一些游戲內容和社交,領域非常廣。
2018年如果說這樣一個活動,北京這么冷的天,可能大家早已經回家了,或者也來不了這么多的人。大家體感接觸到的活動層面上,以及從業者層面上,都有非常大的變化。
舉幾個例子。第一能看到大公司。當下中國最重要的互聯網大公司的核心領導層,都在做出海。像阿里的蔣凡、TikTok的周受資,都是在公司最高優先級的戰略下,最重要的領導人在一線帶業務。如果在2018年看,完全不敢想象。
當時我有個特別直觀的體感,在一個出海的活動上,很多出海流量代理商,他們最大的廣告主都是TikTok。那年TikTok在瘋狂買量,大家都以為它這波買量買完就結束了,不會留下來什么東西。Fackbook當時也沒有認為TikTok能長大成今天這樣,能吃掉他這么多的用戶時間。2018年的時候,TikTok和字節都還是在出海賽道中非常小的力量。
第二,我們能看到非常多草根的出海力量,已經跨越了第一次鴻溝。他們不管是在深圳,在上海,在浙江,還是在海外的,很多人都在2021年、2022年崛起,進了周期里面,積累了財富,同時又經歷了很強的組織陣痛。現在,他們把更多的目光,放在更好的產品和更高壁壘的商業模式的建立上。
第三,行業的人才密度在快速增加。最近兩年畢業的清北或者中國C9高校最好的學生,以及海外藤?;貋碜詈玫母咝W生,幾乎都被TikTok、Shein招走,派到海外的各個國家。
方圓:請龍總來分享一下,思必馳今年在整個的出海數字化程度,做了哪樣的一些事情?有什么的成功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
龍夢竹:我們的出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技術出海。
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里面,我們往往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跟國際上頂尖的AI公司,我們的技術優勢在哪里?”其實這么說,不管看相關的底層論文、相關實驗室的數據,還是真正AI上的體驗和產品來講,中國所有的人工智能企業與世界是站在同一個水平的。今年的一個報告,整個世界劃分的AI領先性的維度里面,排在第一階層的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在技術上,中國是不輸任何一個國家。但是從另外一個維度上我們得承認,在國外的技術上面,他們更擅長從0到1的原始創新,而中國更擅長從1到100的應用創新。
思必馳的技術出海,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直接與海外的企業合作。因為思必馳最大的業務優勢、特色,還是在ToB的產品服務方面。我們今年先把業務走出去了,整個拳頭型的業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汽車,一個是家電和消費電子。尤其是在車方面,思必馳是目前梅賽德斯奔馳的第一家中國技術供應商。第二,我們跟中國的一些車企,包括中國的家電企業一起協同出海。
(思必馳的)品牌出海,從業務走出去到品牌出海,我們在2022年正式發布了我們自己的自主品牌“慧音響”。在海外市場,大家對Made in China的產品,從傳統的“Made in China等于低價”的思想,開始有所改變。
我們看到一個最新報告,如果是Made in China的產品,第一海外會比較喜歡性價比高的(產品);第二,對沒有見過的、具有實用性質的新型電子消費產品,在同樣的產品情況下,國外會更信任Made in China。
所以我們有兩條路徑,一是技術出海,一是產品出海,圍繞這兩個方向先把業務走出去,再把品牌做出海,最后成長為一家具有中國根基的國際化企業,這是我們的思路。
方圓:葉總,你們的業務非常廣泛,涉及到消費端和企業端的一些信用卡科技,智能風控,保險等等。聽說你們在東南亞、南美、新加坡等地都有分支機構,同時也參與了一些新興市場的投資,你們自身在出海的本土化方面,有沒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
葉大清:我想用一句話,四個英文單詞開個頭,“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Think即是,全球化的思考和思路。關鍵是最后兩個詞,Act Locally。
Act,一是演員,一是行為。我去年調研過一些公司,看看他們當地的團隊,無論是當地的管理團隊,總經理。當地的團隊如何跟當地的政府拿到牌照合規,跟當地的媒體溝通,然后適應當地的語言和文化,包括一些Teamwork。
但是,一些海外公司,如何和中國總部或者創始團隊溝通,是一個難題。我看到比較好的,本土團隊的總經理或者leader去做當地的重要戰略決定,包括業務方向、人才和產品,以及其他,如何和政府打交道等。金融行業,牌照等各方面和政府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很多時候總部,無論是美國總部還是中國總部,怎么放權、信任,真正成為一家當地的服務公司,同時也結合中國的產品運營或者整合其他優勢,這一點蠻重要的。
有在當地市場短短一年兩年的公司,已經獲得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付費用戶。我看到他們很重要一點是,當地負責人很厲害,本身是當地人,也受到中國和美國創業環境、創業文化影響,比較開放。溝通和信任是蠻重要的,人最重要。在2017年左右,對于中國公司在拉美國家能否成功,當地人是不信任的,他們更多會選擇美國或者歐洲公司。我看他們的leader,很愿意去嘗試,當然信任的建立也花了一個季度甚至兩個季度。最后就看中國團隊,能不能駐扎當地,和當地團隊一起同甘共苦。
我看到,去年、前年產品突破市場,業務規模能夠增長十倍甚至幾十倍,都還是有跨國、跨文化、跨領域團隊,且融合得非常好的公司。資本因素是有的,但錢沒那么重要,技術也是相對的。很多國家能發幾十上百個牌照,最重要的還是人。
最后總結一下,鱷魚能夠在大海戰勝鯊魚,上岸能夠在鱷魚城市殺出一條血路,這是很牛的。看到兩類中國出海團隊,一類叫空軍、天軍,像互聯網基因背景的字節。還有一類,大家忽略了,就是義烏賣小商品、電商賣貨的。舉個例子,10月1日的時候我在墨西哥城,有一個小鋪子,三五個人,貨都是義烏的,一年利潤幾千萬。空軍和地面部隊都有成功的機會,高大上的不一定能賺錢、不一定能成功,雄鷹和地商都可能成功。
方圓:中國很多大模型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來,今天想請各位聊一下AI和出海。這個問題先給到龍總,深耕多年語音交互,剛剛發布了一個大模型,想請龍總談一談你們怎么看待這波AI(浪潮),跟當初2014、2015年時的AI1.0時代再到2016、2017年智能音箱時代,這波浪潮有什么不同,你們看到了什么樣的機會?
龍夢竹:首先給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我們大模型今天剛剛拿到了國家備案。大模型相關技術GPT或者AIGC相關技術,屬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現在涉及到AI的倫理與道德,包括應用場景方面,所以這塊大家在加強監督。拿到國家備案,意味著可以正式向所有公眾開放,這屬于對我們技術的認可。
但是今天更想告訴大家的是,沒有任何一項AI技術可以稱之為顛覆性技術。因為AI從來不是一夜之間造成的,我們今天看到大模型帶來了很多的新技術,但也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模型可以做A、B、C,但是大模型技術隸屬于生成式人工智能,這項技術本身不能解決更多的智能硬件、物聯網等更多實際性問題,比如大模型技術再好,解決不了識別的問題。我們最近看到谷歌等在發語音類大模型,把原有大模型和語音技術結合。
大模型確實在一些ToC方面應用,在個人娛樂以及智慧服務方向,能帶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但是如果現場有從業者在做相關業務創業,一定要明白,“單點的智能”不能讓產品變得與眾不同。如果真要做一款新產品、新方案,一定要從整體智能角度考慮。
方圓:葉總,AI原生新應用,你們判斷會在哪些方向有突破?大家都在摸索,這個行業也在摸索,大家可以發表各自的觀點和看法。
葉大清:我們是互聯網1.0時代的創業者、從業者。AI native機會更大。小團隊、年輕人敢想敢拼敢沖,一下就超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創業都有機會。我們這幫“恐龍”級別的人也不要氣餒。另外一個觀點是有行業洞察、行業經驗,像金融行業,懂金融、懂風險、懂產品或者流量運營,知道怎么合規,還是有些機會。
今后六個月,十二、十八個月有太多的事情可以發生。最近我們團隊,包括我個人,也在用AI提高個人的效率。11月20日左右,上市公司發季度財報,以前我得花十幾分鐘念一段英語語音,這次就是AI智能語音做的。你說質量那么好嗎?還是有差距,但是至少完成了,而且我覺得比我的“湖南英語”講得好。這一塊,文字生成語音,文生圖,圖生文,文生視頻,視頻生文,直播游戲,還是有機會。今后十二個月,還是有待觀察。
此外,我們覺得ToB還是有機會的。AI先去做ToB,我們本來有一份業務,數字化轉型金融行業,無論流量、營銷、運營、風控、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模型方面,全球包括國內都是一樣,可以先考慮ToB。我個人覺得海外機會和國內機會齊驅并進,選擇很重要,或者“不做什么”很重要。
方圓:天一?
秦天一:我覺得早期投資還是挺難看清楚。
如果大家站在2010年的關口,那會移動互聯網剛剛開始,移動手機普及,有一些手機可以用到網絡,其實非常難看清,在十年移動互聯網浪潮中,哪款應用能捕獲最大的價值。比如2020年電商領域是拼多多,O2O領域是美團,內容領域就是抖音。2010年其實非常難看懂,我們很難預測清楚最后巨頭長成什么樣子。
但是我覺得,有個很好的方式是,看它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剛才講的三家,他們還是解決之前已有的需求,幫助人們得到“多快好省”的產品,連接人和內容、連接人和人、連接人和商品。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大家之前一直在討論大模型和應用之間的相互關系。比如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底層協議基本沒有任何投資價值,反正谷歌最后開源了出來。捕獲上面價值的,大部分都是APP本身,捕獲價值最大的反而是協議層。
非常有意思的是,每一次OpenAI發新產品時,都會說又一批創業公司死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就是大模型的能力邊界,確實比上一個時代的基座要大很多。作為一個創業公司或大公司本身,可能會捕獲屬于這個時代更多的價值。
方圓:簡單來概括,我們也形成了一些共識:這波AI浪潮,對我們普通的創業者,或出海的同學們來說,要祛魅,不用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大模型本身,還是應該去探索更多的應用,從中去找到更多的一些機會。對整個技術發展,還是要心存敬畏,不要一上頭就猛追上去。
非常感謝各位的精彩分享,希望有機會以后跟大家做更多深入的交流。希望我們通過數字創新,幫助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市場上去創造更大的價值,祝各位出海的事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