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中國看世界。
作者 | 洋紫
編輯 | 劉景豐
10月中旬,秋日的廣州仍然是30度的高溫。15日,我坐在深圳前往廣州的高鐵上,車廂里非華人的面孔要多于華人,他們提著大號的旅行箱,講一連串互相都聽不懂的小語種。同座是一位來自秘魯的商人,此行的目的很簡單——進貨,在中國選擇一些高性價比的摩托車頭盔。
終于來了,第136屆秋季廣交會。廣交會,全稱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創辦于1957年,分春秋兩季,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最全、采購商最多且來源最廣、成交效果最好、信譽最佳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
今年秋季廣交會分三期,分別聚焦“先進制造”“品質家居”“美好生活”題材。第一期是10月15-19日,以電子家電、工業制造、車輛及兩輪車、照明及電氣、五金工具以及進口展為主;第二期是10月23-27日,以家庭用品、禮品及裝飾品、建材及家具和進口展為主;第三期則從10月31日-11月4日,以玩具及嬰童、時尚、家用紡織品、文具、健康休閑、鄉村振興以及進口展為主。
展會第一天,從高鐵站、飛機場到廣交會展館的路途中可以看出,攢動的人流涌進了廣州。“今年人是真多啊”,不少參展商感慨。
廣州海關統計也顯示,10月以來,廣州海關監管廣州口岸日均入境人數超2.3萬人次,日均進境航班超157架次,同比分別增長約44%和32%。
熱潮下,也有看客嘗試通過二手路徑觀展,在閑魚上,原價200一張的參展門票,已經有標價800塊的,還不包郵。
在我們交流中得知,距離這位秘魯商人上次來廣州,已經是四年前了。他并非同業中參加廣交會頻繁的一個,相比每年都來的“廣交進貨商”們,他屬于相對佛系的。
規模上看,本屆展覽總面積155萬平方米,展位總數7.4萬個,線下展參展企業超3萬家,展出主題包括電子及家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及智慧出行、工業自動化及智能制造、智慧生活等題材。往屆境外采購商近25萬人,相比史上最大的一屆廣交會,參展企業2.85萬家,本屆也仍然可見在規模上不斷走高的氣勢。
因為貨品豐富,對大部分參展商來說,發現商機,仍是商家參加廣交會的首要KPI。
然而,隨著各大展會的變多,中國商品也能夠在更多國際展會中亮相。相比之下,廣交會更多客戶來自亞非拉國家,實際帶來的成交額只能占到整體不足10%。
有消費電子行業參展商向霞光社笑稱,“這里是一帶一路大賣場,賣出去的都是老產品,但是需求量足夠大。”
一名主要做俄羅斯消費電子產品的采購商告訴霞光社,他幾乎每年都會來采購兩次,從廣交會,可以看到市場上有哪些新產品,進貨,是采購方的第一需求。
一路感受下來會發現,廣交會也正在變化,可以總結為:品牌感、科技感和新動能。
先說品牌感。今天的廣交會,不只是一個拓客渠道,更多是為了交流、加強客戶粘性和品牌露出。
一家做裝修用工具產品的展商表示,他們來廣交會除了拓客外,更多的目的是為了聯系、維持客戶和做品牌露出。“我們每年都至少會參加一次廣交會,主要是見見老朋友,看看對手的新品,也講講我們的新動作。”她向霞光社表示。
再說科技感。本屆廣交會的產品,非常突出的特點是,更智能、更高端、也更創新了。
一方面,對于近年來全球都在關注的新能源產業,展區首次增加了氫能新題材,新設儲能產品專區,吸引了新能源參展企業110多家。
另一方面,品類不只停留在制造簡單、可以鋪貨的類別,擁有國家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等稱號的企業8000多家,比上屆增長超過40%。“新三樣”、數字技術、智能制造相關題材企業約3600家,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14000多家,通過各類國際通行認證的企業18000多家。
智能化方面,智慧生活、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生產線等專區吸引企業近400家,展位規模超1500個。
展會現場隨時可以“玩起來”,館內首次亮相的新品也包括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產品、泳池機器人、割草機器人等等創新性產品。不少來參展的外國人直接在現場開始直播,讓全球采購商看見世界產品。
第三是新動能。今年是亞馬遜首次登上廣交會。在亞馬遜全球開店的微信官方公眾號上這樣寫,“亞馬遜全球開店首次亮相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向與會企業展示其全面的出口跨境電商服務及領先的全球資源,分享跨境電商領域的新趨勢、新機遇,并探討如何通過出口跨境電商為外貿帶來新動能。”
作為外貿的主要場所之一,廣交會的跨境電商展區雖然不如炫酷展品的商家展位那么熱鬧,但有余力的展商,都會去探索一下新的可能性。
外貿形態的不斷變動,也推動了服務商業態茂密。在展會現場,翻譯、物流、支付等跨境服務環節的展位和廣告比比皆是,同樣是對全球貿易良性發展的促進。
對一部分參展商來說,廣交會也是測品的地方。在這一可以直接面向國內外商家的全球市場,可以直接面對各式各樣的商家。一名電動車參展商表示:“什么樣的品適合B端賣,什么樣的適合做C端渠道,在廣交會上看看需求方就能知道。”
Abdul Lotief是孟加拉的一名家庭電器貿易經理,“作為一名商人,我多次參加了廣交會。這里是一個重要的平臺,我們可以從全球客戶那里獲得直接反饋。”近年,他先后訪問了泰國,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日本等地,去尋找更合適的產品。“值得注意的是,供應鏈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甚至廉價超市的低端和中端產品也在全球范圍內采購。”他表示,買全球、賣全球成為趨勢。廣交會給來自全球的商品一個展示的機會,也給全球商家看到全球商品的機會。
“廣交天下 互利世界”,如其所稱。更重要的作用是,廣交會在今天更像是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世界貿易組織不久前發布的《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為103,高于基準點100,比今年3月發布的100.6略有上升。而根據10月發布的《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報告》預測,全球商品貿易將在2024年增長2.7%,2025年增長3.0%。
這是一種復蘇。我們也同樣可以在廣交會的人潮中發現這種復蘇的跡象:上一屆廣交會簽約金額比上屆增長了10%,約為247億美元,但還是遠低于2019年底疫情前舉辦的上一屆廣交會的294億美元。有起落,但未達理想狀態。
從1957年,首屆廣交會的19個國家和地區、僅1200多名采購商,到如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余萬名境外采購商到會,廣交會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68年里,隨著商業形態的變動,來往的商人中,目的、產品、交易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迭代著。
會場中,逛展的參展者常有倆倆結伴的,多是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組合模式。全球舞臺上,通常也需要這樣的攜手,才能消除信息差、補齊自身短板。正像全球貿易下的市場選擇,本質一直都是解決溝通壁壘、找到全球優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