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鍋圈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5.98港元/股,募資凈額為3.57億港元。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鍋圈營收逐年攀升,分別為29.18億元、38.8億元、70.59億元,對應凈利潤-0.43億元、-4.6億元、2.4億元,已實現盈利。
而在2023前四月,鍋圈營收、凈利潤分別為20.78億元和1.2億元;毛利率21.1%,創公開數據以來最高。
透視鍋圈的發展邏輯,表象是以銷售火鍋和燒烤食材為主,但本質上,其是一家整合上下游資源,將渠道、產品、品牌集一體的供應鏈管理公司。
具體而言,它搭建了一座橋梁,一頭通過控股、參股、單品單廠的策略,對接上游近300家食材供應商,一頭連接下游上萬家線下門店,將高達800個SUK供給給千千萬萬的消費者,鍋圈本體便是中間那個樞紐。
相較自產自銷或者渠道多級流轉的做法,鍋圈的商業模式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有助于消費者、品牌和門店的三方共贏。
鍋圈憑借在源頭技術賦能、標準賦能等,實現了廠商直供,使零售商品牌覆蓋數量眾多、品類繁雜的制造商品,一邊推動供應端向上躍遷,比如敏銳捕捉市場“風口”,提升產品品質、豐富食材種類、提高生產效率等,進而極大地延展企業的收入半徑和內在價值等,一邊給需求端輸送“好吃不貴”的海量商品,既讓消費者吃的好,還吃的便宜。
當前,鍋圈將自身定位為“供應鏈孵化平臺”,并計劃孵化“100個10億新食品品牌”。截至2023年10月11日,鍋圈已構建起由10025家品牌門店形成的零售終端網絡,即我們常說的“萬店零售”。
事實上,近年來,零售行業越來越意識到規模的重要性,前有麥當勞打的樣,后有鍋圈、蜜雪冰城的成功案例,以及最近喜茶、瑞幸等品牌招募事業合伙人的消息,引發輿論熱議。
但值得注意的是,良性的“萬店零售”模式不是簡單復制粘貼,而要依靠自身品牌實力的建設、研創能力的精進,對供應鏈的深入探索和改造、對運營的思考和優化,來驅動業務發展,這也是鍋圈的核心支撐。
某種意義上,鍋圈的成功上市,代表著中國零售行業進入“萬店規模”常態化時代。而鍋圈作為引領風潮的“領頭羊”,終將收獲來自市場的犒賞。
文 / 七公